Sunday, July 25, 2010

再來基督徒與社關

以下是中宣網站得到的課程內容:

基督徒與社關
證書課程(二學分)神學反省TH
講師:蔡志森先生(統籌)

課程簡介﹕
當社會風氣日壞,鼓吹放縱、輕視貞潔、金錢至上的時候,教會豈能坐視不理?可是教會對社會問題作出回應時,難度也相當大,做不好的話又會被批評為「保守」和「右派」!針對現時的潮流文化,教會絕不能固步自封,本課程針對現時社會問題和教會實況作出回應,裝備教會成為社會的守望者,為城市作美好見證。

課程大綱:

1. 教會與社關:基督徒的角色和參與(蔡志森先生)
2. 傳媒文化:解讀傳媒(蔡志森先生)
3. 傳媒文化:廣告及消費文化(傅丹梅女士)
4. 性文化:色情文化的影響(張勇傑先生)
5. 性文化:香港同性戀運動發展與回應(傅丹梅女士)
6. 流行文化:互聯網與青少年次文化(陳永浩博士)
7. 流行文化:如何推行網上牧養與關懷(陳永浩博士)
8. 貧窮與公義:教會能作甚麼(陳永浩博士)
9. 後現代主義對信仰的衝擊(陳永浩博士)


我有以下想法:

1) 這類課程本身有個前設,就是教會基本上與社會(或文化)對立,所謂「守望者」,其實意思是:呢個世界真係好唔掂,我哋做基督徒的要小心一點,不要被其污染。這裡有種:We are all sinners, but I'm holier than you的意味。

2) 雖然中宣是舉辦課程的機構,但教學班底是明光社,課程內容也反映了明光社關注的問題。課程簡介中說:「本課程針對現時社會問題和教會實況作出回應」,或許更應該說是針對明光社關注的課題,而全由明光社班底教授也令人懷疑對課題的演繹和討論是否只得單一聲音。而在學員多只是被動吸引講師的教導,沒有自我反思的普遍情況下,究竟這個課程是宣傳明光社的理念,還是真的裝備教會作社會的守望者?這一點引伸出另一問題:神學院在普及神學的角色和責任,是鼓勵學院獨立思考,還是默默接受某一套思想?

3) 關於香港同性戀運動發展這一點,將同性戀說成是一個運動,是有點將有血有肉的人非人性化、他者化。既然這是一個運動,當中的人只是一群模糊的群眾,要擺脫談論同性戀議題時也要「愛人如己」,就容易得多了。正如不少基督徒會說:「我愛那個同性戀者,只是反對他的同性戀行為」,我們可以將人如此分割嗎?

4) 我對「貧窮與公義」較為有興趣,教會能作什麼呢?當教會同時是不公平社會中的既得利益者,當不少家有外傭的基督教為最低工時不包括外傭而舒一口氣,我們在這課題上仍可說什麼?

8 comments:

  1. 你叫佢地同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合作下仲好啦, 人家就真係攪社關喇。

    ReplyDelete
  2.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搞course我有興趣上喎。

    ReplyDelete
  3. 「當社會風氣日壞,鼓吹放縱、輕視貞潔、金錢至上的時候,教會豈能坐視不理?」

    對明光社黎講, 社關就係性問題。用社關兩個字實在係掛羊頭賣狗肉, 呢個課程第一樣野係要正名。

    ReplyDelete
  4. 社關會不會=明光社關心的?

    ReplyDelete
  5. 再咁落去我真係怕我有一日真係會跳糟....

    ReplyDelete
  6. 明光社不代表我的信仰!

    ReplyDelete
  7. 唔只明光社, 仲有方舟呀, 有錢人教會呀, 祈禱日呀, 我懷疑問題只係爭在last straw幾時出現。

    我返天家一定會同天父講, 呢堆人係我信仰的絆腳石。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