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31, 2010

教書

以前有姑娘讚我教英文教得好。

那個婦女英文班,其實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目的是要將學員導入教會,只要不是教得太差趕客的話,誰教都沒有問題。教得好還不如傳福音傳得「勁」!教了數年後,仍沒有真正把誰「導入」教會,雖然部分學員的子女參加了該教會的BB,但對很多人來說,那個英文班是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而果效不彰的項目,說服侍社區乎?大家在騙誰?

我倒欣賞合作機構的一班同工,沒有教會的功利,其中一位已離職的同工,跟一班學員成了真正的朋友,即或離職以後,仍跟她們飲茶行山,學員也愛護她。

昨天再作導師,今次教廣東話,在沒有掛羊頭賣狗肉的陰影下,就教得更暢快了。

Friday, July 30, 2010

別了「老」樹!



學院的老樹樹根開始會危及學院的根基,因而要搬家了。今天回去,見到這四株新種的,起碼有兩個不同的品種。

Monday, July 26, 2010

不出櫃的魚魚/A fish that doesn't come out

迎新

今天與十一位新同學見面,有來自緬甸、印尼,也有中國大陸。

回家途中,想起那位國內女同學,心想:新同學,你安全了!那個我愛大中華應該不會再出現了。

Sunday, July 25, 2010

再來基督徒與社關

以下是中宣網站得到的課程內容:

基督徒與社關
證書課程(二學分)神學反省TH
講師:蔡志森先生(統籌)

課程簡介﹕
當社會風氣日壞,鼓吹放縱、輕視貞潔、金錢至上的時候,教會豈能坐視不理?可是教會對社會問題作出回應時,難度也相當大,做不好的話又會被批評為「保守」和「右派」!針對現時的潮流文化,教會絕不能固步自封,本課程針對現時社會問題和教會實況作出回應,裝備教會成為社會的守望者,為城市作美好見證。

課程大綱:

1. 教會與社關:基督徒的角色和參與(蔡志森先生)
2. 傳媒文化:解讀傳媒(蔡志森先生)
3. 傳媒文化:廣告及消費文化(傅丹梅女士)
4. 性文化:色情文化的影響(張勇傑先生)
5. 性文化:香港同性戀運動發展與回應(傅丹梅女士)
6. 流行文化:互聯網與青少年次文化(陳永浩博士)
7. 流行文化:如何推行網上牧養與關懷(陳永浩博士)
8. 貧窮與公義:教會能作甚麼(陳永浩博士)
9. 後現代主義對信仰的衝擊(陳永浩博士)


我有以下想法:

1) 這類課程本身有個前設,就是教會基本上與社會(或文化)對立,所謂「守望者」,其實意思是:呢個世界真係好唔掂,我哋做基督徒的要小心一點,不要被其污染。這裡有種:We are all sinners, but I'm holier than you的意味。

2) 雖然中宣是舉辦課程的機構,但教學班底是明光社,課程內容也反映了明光社關注的問題。課程簡介中說:「本課程針對現時社會問題和教會實況作出回應」,或許更應該說是針對明光社關注的課題,而全由明光社班底教授也令人懷疑對課題的演繹和討論是否只得單一聲音。而在學員多只是被動吸引講師的教導,沒有自我反思的普遍情況下,究竟這個課程是宣傳明光社的理念,還是真的裝備教會作社會的守望者?這一點引伸出另一問題:神學院在普及神學的角色和責任,是鼓勵學院獨立思考,還是默默接受某一套思想?

3) 關於香港同性戀運動發展這一點,將同性戀說成是一個運動,是有點將有血有肉的人非人性化、他者化。既然這是一個運動,當中的人只是一群模糊的群眾,要擺脫談論同性戀議題時也要「愛人如己」,就容易得多了。正如不少基督徒會說:「我愛那個同性戀者,只是反對他的同性戀行為」,我們可以將人如此分割嗎?

4) 我對「貧窮與公義」較為有興趣,教會能作什麼呢?當教會同時是不公平社會中的既得利益者,當不少家有外傭的基督教為最低工時不包括外傭而舒一口氣,我們在這課題上仍可說什麼?

Saturday, July 24, 2010

基督徒與社關

我以為社關是關於日常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卻原來要花費上堂學習。

收到中宣的通訊,內有新一季延伸課程內容。其中一科基督徒與社關,由明光社的蔡志森主理。他那套相信合中產的胃口,坊間出現這類課程不足為奇,由中宣提供卻教我失望。

神學院課程多,師資嘛,隨便拿個碩士學位都可變成講師。現今的碩士學位真的得來太容易,你有錢交學費,肯花點時間上課,做要求不太高的功課就可以了。

Thursday, July 22, 2010

究竟教會關心什麼?

想起最低工資,想到廿蚊張。

教會不談公義,就不如消失好了。究竟有多少香港教會關心最低工資這問題?抑或教會、那些所謂福音機構和信徒其實都是既得利益者,其實都是剝削顧主的一份子?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在神學院中,同學甲快將榮升父親,要聘請外籍傭工嗎?居然有同學教他請來自印尼的,因為可以少付一點薪水。

很有代表性的真人真事。

送別

昨晚在三號風球下送別德國同學Jochen,一行四人在沙田享受晚飯及友誼。又一次的送別,相信是今夏最後一次。

主角不單邀請了我們三人,第四人早就回覆不會出席,而我們也很有默契地沒有把他的名字宣之於口。或許大家都明白,出外只是一個藉口。

幸好你沒有出現,否則,我怕我會忍不住問起你的妻子。妻子?對,你在法國時迎娶那位,那位擁有你的姓氏的女子。我好奇當日E同學為什麼會如此神通廣大,知道你的婚姻狀況;其實你也從沒有正式否認過,或許不算說謊呢!

這個故事越來越離奇,可以做大台的劇集,然後我們一等人就邊看邊罵。

Wednesday, July 14, 2010

一個月後

我們分開了已經一個月,一切如我所料,沒有甚麼驚喜。你知道不會在我身上得到好處,留下一句怪責的說話,從此在我的生命消失。這個月以來,我仍會想起你,究竟你真的走到無家可歸的地步,還是繼續有人相信你的故事?我不想你瞓街,但想到你可以繼續生活,是因為又找到可以欺騙的人......有些債,終須要還的。

一切都在掌握之內,我就可以平平安安地過這個暑假。希望永遠不會再見。

Friday, July 9, 2010

Sunday, July 4, 2010

Hot summer!


Lime soda with mints.


And a fan gifted by my very dear friend Birgitte.

These have helped me survive.